您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法学院邀请浙江大学胡铭教授做“智慧司法及其关键问题”学术讲座

作者:文字:杜闻一 摄影:杜闻一 编辑:刘勇 审核人: 时间:2020-10-26 点击数量:

 

2020年10月23日晚7点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常务副院长胡铭教授莅临我校,于法学院学术报告厅210室开展了主题为“智慧司法及其关键问题”的学术讲座,讲座由吴如巧教授主持,我院党委书记刘西蓉老师、自正法老师、胡婧老师、刘洋老师,西南政法大学谭清值老师、重庆邮电大学王志刚老师以及我院百余名本硕博生参与了本次讲座。

 

 

 

讲座开端,胡老师为我们介绍了讲座的现实背景,即在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飞速发展的同时,法律学科与法律人都在积极探索奋进,以顺应时代潮流的发展。早在1987年美国波士顿的东北大学就举办了首届国际人工智能与法律会议(ICAIL),并最终促成了国际人工智能与法律协会(IAAIL)在1991年的成立,旨在推动人工智能与法律这一跨学科领域的研究和应用,近年来我国的相关研究与创新也正在迎头赶上。

 

 

 

随后,为我们介绍了当前“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在司法领域的运用,即智慧司法相关系统的构建,目前相关成果在司法领域已经初见成效,并且研究创新的广度、深度也在不断地推进当中。胡老师从三个方面为我们介绍了智慧司法的可能性:一、程序公正:互联网背景下效率、公开以及规范化的三重面向。在立案、笔录制作、文书生成、庭审等方面智慧司法能大幅度提升效率,同时也能促进司法的阳光化、公开化,并且通过数据留痕也能促使司法程序更加规范。二、实体公正:大数据背景下的同案参考可以进一步推动同案同判。三、证据制度:电子证据与司法区块链应用将推动证据制度的更新与发展。

 

 

 

其后,胡老师又介绍了智慧司法的原生缺陷和智慧司法助力司法公正之限度。其缺陷在于:对前智能化环节信息的审核至关重要;庭审表演的剧场化及程序亲历性价值的折损;裁判结果相对僵化;网络透明下信息安全存在风险。其限度在于:只能作为补充而并非替代;特定案件的不适于智能化处置方式;复杂技术前提下权利救济存在难度。

 

 

 

最后,胡老师列举了现代科技引入司法中国家公权力运行系统引入现代科技的“限度、边界、必要性”等十个关键性问题,供与会师生讨论思考,同时这些问题也是相关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在后续的与谈环节中,来自西南政法大学谭清值老师和重庆邮电大学王志刚老师也作了精彩的与谈分享。对于同学们的提问,胡铭老师也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回应。最终在全场师生的掌声之中,讲座圆满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