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建工作  >  工作动态  >  正文

【法学院师德师风系列报道】杨春平:活到老学到老,拥抱新技术

作者:白明杰 杨茜 郭昶旭 编辑:刘勇 审核人: 发布时间:2020-12-21 浏览量:


“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核心问题。学院在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宗旨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过程中结合法学专业特点努力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教育致力于培养适应新时代要求能够为法治国家建设作出应有贡献的各类专门人才。近期学院将陆续推出老师在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方面的一些经验、人生感悟促进教学相长质量提升。

 

 

 

(一)通识教育——倡导思维融通,适用启发结合

 

采访者:请问杨老师您给本科生开设法律通识课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

杨春平:从某种意义上讲,对一个大学生而言,他无论是学什么专业,实际上他都要生存,要生存就涉及到各个方面的知识,其中法律知识是非常重要的,对他的生活学习工作,包括今后建立家庭,都是非常有用的。一个人特别是大学生这样的高素质人才法律知识不能缺少,根据现实和未来的需要,我们开设法律通识课程《劳动尊严与权利保护》。开设法律通识课,也受到原北京师范大学校长王梓坤教授的影响,他就提倡文科的同学要学点理科的东西,理科的同学要学点文科的东西,而且从历史上看,很多“大家”都是文理相通的。某种意义上,这还有一个思维训练的问题,比如理科的同学学文科的思维对他们今后的发展更有好处,更能关照人文社会方面的需求。所以文科思维和理工科思维要互相融通。

 

采访者:您在与学生的交流过程中,他们对于法律通识课的反馈如何?是否达到了您开设课程的目的?

杨春平:从学生反馈的信息来看,应该是达到了我开设这个课程的目的,而且学生提交的课程体会都是说受益匪浅之类的感受。具体来说有三点:

第一是学习法律思维。法律思维,这里面主要是指解决法律问题的思维,它跟法治思维还不一样,法治思维是相对于人治而言的,它是稍微宏观或者说理念性的,但是法律思维它是操作性的、职业性的、实践性的,了解和掌握法律思维,这是他们觉得一个非常大的收获。

第二是懂得劳动尊严与权利保护。因为劳动法对他们今后在工作和生活中非常有用,每个人都要劳动,所以涉及到每个人都离不开的社会保险、生命权、健康权,还包括心理卫生方面的一些权利,这些对他们的来讲都是伴随终身的利益,他们觉得收获很大。

第三是可以进行法律咨询。课后好多同学还通过电子邮件、短信及云班课里面的私聊,向任课老师咨询有关的法律问题。所以说这个课对他们很有用,他们也觉得实在。

 

采访者:我们注意到您的论著涵盖民商法、经济法、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诉讼学,而很多老师的研究方向一般比较窄,这是否也是您受到通识教育影响的结果?

杨春平:第一,我是大学本科恢复高考第一届77级的,我考上了西南师范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属于法学门类,授予法学学士学位,我是这样开始入门学法律的。但是师范教育有个特点就是百科全书式的教育,这个可能是一个影响。 第二,是研究生阶段。我是学诉讼法的——民事诉讼法,而要学好诉讼法,必须懂实体法。民商法、经济法,社会法、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等实体法,这些都是要熟悉的,不研究就学不好也讲不好诉讼法,所以必须要有扎实的实体法基础。 第三,是社会工作和立法工作的需要。我是重庆仲裁委员会仲裁员,而且也参与重庆市人民政府立法咨询工作,需要面对很多领域的法律法规,你不熟悉不了解,你就无法懂得立法论证;不懂得这些领域里面的法律,那也是比较难办的。所以无论是解决法律实务问题还是参与立法咨询工作都需要具备综合性的知识素养。此外,在思维方法上往往是综合交叉会出创新,思想的融通碰撞才会出灵感,这也是一个方法论上的影响因素。

 

采访者:研究生学习和科研一般聚焦于某个专业领域,您认为研究生是否也需要通识教育,法学生需要学习哪些专业领域之外的知识?

杨春平:首先,关于研究生的通识教育,我觉得应该是在本科阶段解决。对于研究生,我们要分专业,对于非法学专业的研究生一定要把法学核心课程学好,然后跟自己的本科专业相结合,这样才能达到复合型、综合性的要求和培养目标。其次,研究生聚焦某个领域是可以的,一个人还是要专攻,有专攻才能成为专家。专家有两个方面的专家,一个是跨界专家,包括综合性,包括交叉学科,这个方面的专家也算专家,还有的专家只研究某一个项目专项,研究一个问题几十年一辈子都有可能。像过去的教授一辈子只研究一个问题,没有人超越过他。另外,作为法学院的学生,我觉得不要局限于仅仅学习法律方面的东西,因为法律面对的是全社会的人,全社会的知识,全社会的行业,包括历史、现在,也包括未来,所以不要局限在法学领域。同时法学本身就是一个综合性的学科,因为法律科学在某种意义上是经验的总结,所以说强调法学是个实践学科。管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经济学等等这些都和法律密不可分,所以法学需要很多科学来支撑,但是要尊重其他科学的规律并将其反映到我们法律当中。

 

(二)教学技术——活到老学到老,积极拥抱新科技

 

采访者:不少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往往因循守旧而不愿意学习新东西,不过您却很愿意学习新的教育技术和工具,比如使用雨课堂以及网络教学等,您对此也很自得,请问您怎么看待新的教学技术,您为什么积极拥抱新技术?

杨春平:人不学习就落后,不思考问题就是一个呆人,手不动就是一个懒人。在使用新技术方面,我是有这么一个体会,现在一门课45分钟,实际上包含的信息量不知道比过去大了多少倍。过去我们写一个案例,我们有时候是要在课前写纸质教具用来教学以节约时间。但你看现在多媒体、视频、照片,PPT的超级链接这些现代化的教学技术,传递信息量比过去多得多,而且对大家的思维训练也是一个很好的启发。

为什么现在讲一个人能够取得一定的成绩,要能够实现“四勤”:“脑勤”“口勤”“手勤”“脚勤”,而且要与智能化、信息化、网络化和技术化结合。

第一“脑勤”就是要靠电脑。谁能记住那么多东西?但是思维和灵光是自己的,只是你要借助于这种人工智能。比如说我们搞教学,做律师要记大量的东西,如何记下来,那就是用电脑、用数据库、用网络这些东西来解决。

第二“口勤”就是口才。口才也要符合逻辑,不仅要会说,而且要说得准,要有逻辑性。麦克风语,录音机,语音转文字软件,包括我们抖音等信息化的媒介,通过这些现代化的手段,你可以把你要说的传递给大家,你也可以把你想记录的留存下来。这就是“口勤”的现代化。

    第三是关于“手勤”。首先也就包括我们的写作,就是指的要多写。现在各种电子模板,各种数据库,各种文件格式,都是哪里来的?自然还是又要靠电脑,又要靠鼠标,又要靠键盘,已经不是过去那种写法了。 但同时我想补充的,就是不能忘了本,中华文字,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从秦始皇统一文字开始,那时的文字放到现在,现代人照样能够跟古人交流思想,文字这个东西不得了,它是能够传承的。

最后“脚勤”就是要会驾驶,现在中国的科技发展,高铁、飞机,特别是小轿车进入家庭,这对中国人的生活是巨大的变化,为什么?据科学原理,一个人如果有辆车,他一天的活动范围是多大?就是500公里。在这个空间半径里,一天你还可以来回。

为了实现这“四勤”,在现代化、信息化的社会里,我们是需要活到老学到老的,电脑、PPT、网络教学这些都是现代化手段在教学上面的运用。我也受到王梓坤先生《科学发展纵横谈》的影响,这本书对我的启发很大,因为文科的东西你要借助于手段的现代化,使我们的思想插上翅膀,就靠科学技术。

 

采访者:您认为新教学技术对您的教学有什么影响,与以前相比有什么不同?

杨春平:现在使用新的教学技术,能够传递更大的信息量,实现形式上的丰富多彩,同学们受启发也大。所谓触类旁通,对学生知识、素质、能力的培养,通过现代化教学都可以发挥它重要的作用,这和以前是不可比的。

就拿云班课说,他们可以什么随时查资料,包括已经学过的课程,他们还可以回到APP搜寻课件,资料,这些信息还是会继续存在于这个APP中,它实际上就是超越了时空的一个课堂。 学生们也反映,学习更加方便了,可以重新获取知识,温故知新。另外,也给同学们提醒,老师给的这些资料一定要尊重老师的知识产权。

 

采访者:您从教三十多年教学经验丰富,您是以什么样的教学理念来传授知识和启发学生?

杨春平:作为教学理念来讲,要教会学生几样东西,一学会做人,二学会做事。要学会做人,要有正确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这是非常重要的。要学会做事,要有本领,那么这个本领从哪来?先要学习,通过学习培养自己的素质,然后掌握终身受用的方法和具有一身受用的能力。实际上还是要从一个人的生存和发展,这个基础上来讲,某种意义上,大学的教育是一个人能够在社会上生存和发展的一个高级阶段。 要实现人类社会的发展的话,作为一个大学生、研究生、博士生走出校园,肯定是要有相应层次的知识、素质和能力,那么你才能够创新,才能够有更大的本事来发展。所以掌握知识结构,掌握思考的方法,学会各种技能,如何创新,这些都是我们同学终身受用的东西。因为知识是可能过时,也可以变化,可以发展的。重要的是要通过自己掌握的一定素质和能力,来获得新的知识,甚至于创造未来新的知识。

实际上我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我当时本科学的法律和现在学的法律已经是两回事了,我们当时很多基本的法律都没有,以我之前的所学如何来教三十几年后的你们?就是要靠这些能力、知识、素质、方法,终身受用的东西与新知识、新方法相结合的,才能够以不变应万变。我觉得单纯传授知识,不是一个合格的老师,实际上是既要给学生讲懂知识,还要让学生懂得今后怎样来运用知识,这个就是一个能力。

 

采访者:您除了教学工作任了如重庆市政府立法评议专家、重庆仲裁委员会仲裁员、重庆大学法律顾问等,您是如何平衡教学工作与社会兼职的?

杨春平:重庆大学的办学宗旨写得好,研究学术,造就人才,佑启乡邦,振导社会”,科学研究是为了服务社会,发展社会,培养人才也是。所以说一切都是为社会、为国家的发展。那么至于迸发出来的思想,培养出来的人才,传达出来的观点,创造出来生产力,这些都是为了佑起乡邦,振导社会。我们搞法律教学的也一定要有法律方面的实践,理论联系实际,才能更好的教学。

 

(三)课程思政——立德树人需要为人师表,学会做人做事才能圆梦

 

采访者:您从教这么多年教过许多学生,在教授知识的同时,您是如何实践“立德树人”的育人理念的?

杨春平:关于立德树人教育理念,我觉得作为老师为人师表,首先就是要教学生怎么做人的问题。一方面老师自己要严格要求,那么才能给学生做榜样。在教学中,作为我们法律学科,无论是通识课、专业课、选修课、法律都和育人密切相关,因为它就是讲人的行为规范的问题,什么是合法行为,什么是违法行为。法律是治理社会、管理国家的一个重要工具,这个工具要靠什么人来掌握,靠有什么样思想的人来掌握呢?以前政法专业属于保密专业,对政治上要求是非常高的。对于我们的老师和同学的政治要求,是第一位的。关于做人,学习法律一定要有政治上的理念,而且要了解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不断了解并且要通过法律来贯彻执行。法律课程随时都在进行思政教育,教同学们怎么来为老百姓服务,把这个问题融入到教学之中。作为党的方针政策,这个肯定要在我们的课堂里面来贯彻执行,比如说我们讲的劳动尊严与权利保护,就是尊重劳动、珍重生命,把保护劳动者生命健康放在第一位,决不能生产“带血的黄金”。把思政育人放在课堂当中,包括我们说的比如给研究生开设仲裁法这门课程,某种意义上面讲,我们的仲裁制度的发展随着我们经济的发展,还包括我们的一带一路的倡议,还有包括现在提出的双循环、以国内循环为主,这一些在某种意义上面讲,都是因为我们国家成为了第二大经济体,在世界上国际商事活动、国际贸易活动中,我们要有自己的话语权。

 

采访者:您认为大学生应当如何增强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用中国梦激扬青春梦?

杨春平:随着中国的发展,我们同学今后到国际上国际组织当中去就业的机会越来越多,特别是外语好的同学。据我所了解,联合国在中国专门有个青年培养计划,我们重庆大学已经有好多学生到联合国的有关机构去参加工作,要有国际视野。时代感、责任感、历史感,这些都是基本要求,青春梦一定要和中国梦结合,那就要靠我们同学现在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去干。我们重庆大学的办学宗旨、校训都很好,表现出了我们高等教育的基本任务,1929年到现在都是没变的,表现一种规律性的语言。

 

采访者:您认为应当如何处理好师生关系?

杨春平:师生关系是一种特殊的关系,但是也是一种平常的关系。归根到底还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是要在建立互相尊重的基础上。老师尊重学生,学生尊重老师,老师和学生平等,这些都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那么作为老师来讲,要主动联系同学、与同学沟通、关心同学。某种意义上一个老师不备课,不了解学生的情况,是当不好一个老师的,老师一定要关心我们的同学,但是不能出格。作为同学们,也要尊重老师,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也要经常和老师沟通,老师们特别是自己的导师,那是终身难忘的。像我们的老师,那都是一辈子都忘不掉的。老师说的一句话,或者给我们上班课时在黑板上写的一个公式,我都会记一辈子。


个人简介杨春平,山东省苍山县,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民商法、经济法、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诉讼学(民事诉讼法、仲裁法方向)的教学、研究和实践。独著、主编或参编教材、专著10余部,在《现代法学》《法商研究》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等课题多项。曾担任学院院长助理法律硕士办公室主任党委委员纪委委员、分工会主席系中国商法学研究会第一届、第二届理事、第三届理事,重庆市法学会民法经济法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重庆市人民政府立法评审委员会第一届、第二届、第三届委员,重庆市人民政府行政复议委员会特邀委员,重庆仲裁委员会仲裁员。


采访整理:法学院第四期发展对象培训班学员 白明杰 杨茜 郭昶旭

审核修改:杨春平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