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真实呈现维权故事,教您用法律武器守护自己的权益!
在每一次看似平常的消费背后,可能隐藏着一些不为人知的侵权行为。它们悄无声息地侵蚀着我们的权益,让我们在不知不觉中遭受损失。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揭开这些日常消费中侵权行为的真面目,了解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让消费更加安心、放心!
一、常见侵权行为大汇总
1.购物篇
·特价、促销商品概不退换;
·定制商品先付清购货款,再发货;
·未在规定时期内支付尾款,预付订金不予退还;
·本商场拥有本次活动的最终解释权;
·金银饰品概不退换。
2.快递篇
·先签收后验货;
·验货可以,得先交开箱费;
·易损易腐货物在途中损坏、腐烂,本公司概不赔偿;
·因节假日造成的延误,承运人不承担责任;
·超过30天不提货者,本公司有权自行处理。
3.餐饮娱乐篇
·禁止自带酒水;
·包间设置最低消费;
·消毒餐具收费;
·减少订席数须提前十五天告知,否则按原订席数全额收费;
·请保管好自己的物品,丢失本店概不负责。
4.旅游篇
·本社对行程和报价保留解释权;
·行程变更,恕不通知;
·与旅行社签署保密协议;
·旅行中因不可抗力产生的费用,游客自理;
·本酒店只提供车辆停放服务,产生损失概不负责。
二、真实案例呈现
案例1:商品附属赠品免责
众多商家在市场竞争中采用各式各样的促销策略,其中,通过购买商品附赠赠品的方式来吸引顾客是最为广泛采用的一种手段。那么,如果这些赠送的商品出现了质量问题,商家是否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呢?
根据《零售商促销行为管理办法》第十二条、第十八条的相关规定,零售商开展促销活动,不得降低促销商品的质量和售后服务水平,不得将质量不合格的物品作为奖品、赠品;零售商不得以促销为由拒绝退换货或者为消费者退换货设置障碍。
案例2:商铺拒收人民币现金
“是选择微信支付,还是支付宝支付?”在购物场景中,这样的询问已变得极为常见,只需携带一部智能手机,人们便可实现无现金的轻松出行。然而,随着非现金支付方式的快速崛起,出现了某些商家拒绝接受现金支付的现象。然而,这种行为侵害了消费者选择支付方式的自由。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币管理条例》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定货币是人民币。以人民币支付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一切公共的和私人的债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拒收。”
案例3:盲盒售出后无法退换
盲盒因其神秘性和惊喜感而受到众多年轻人的热衷追捧,随着盲盒市场的持续升温,与之相关的法律问题也日益增多。“盲盒”只是商品售卖的一种形式,并不改变其商品本质和经营者的义务,经营者存在质量保障的义务,应当保证提供商品的实际质量与其产品说明、实物样品一致。如果购买的盲盒在拆开后发现存在瑕疵,消费者的退换货要求应得到支持。
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六条的相关规定,对于存在缺陷的商品,商家对消费者提出的修理、重作、更换、退货、补足商品数量、退还货款和服务费用或者赔偿损失的要求故意拖延或者无理拒绝的,需要承担民事责任。
三、维权步骤不能忘
1.保留证据:保留购物小票、发票、电子订单等交易凭证;保留产品照片、损坏或缺陷产品的照片;保留与商家的沟通记录,如短信、邮件或聊天记录。
2.与商家协商:首先尝试与商家沟通,表达诉求并提出预想的解决方案,保留协商过程中的所有记录。
3.投诉举报:若商家不予解决或态度恶劣,可向当地消费者协会、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或相关监管机构投诉,并提供详实的证据材料,协助调查。
4.媒体曝光:通过社交媒体、新闻媒体等途径公开曝光侵权行为,引起公众关注,促使商家或相关部门采取行动。
5.法律途径:寻求法律援助,咨询律师或法律服务机构。必要时,向法院提起诉讼,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6.持续跟进:对投诉或法律案件的进展保持关注,及时回应相关部门的调查或法院的传唤。
作为消费者,您的合法权益始终受到法律的坚定保护。遇到侵权行为时,不要害怕或退缩,勇敢站出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注:图片及案例素材等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