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28日下午,重庆大学法学院师生一行前往大渡口区人民检察院“全国青少年维权岗”、“全国学雷锋活动示范点”、“四个100”全国最佳志愿服务组织——“莎姐”青少年维权岗调研。法学院党委副书记刘淳、博士生导师自正法及学院十余名同学参加了本次调研,活动受到了大渡口区检察院的热烈欢迎和热情接待。
调研伊始,由大渡口区人民检察院“莎姐”办公室成员雷凯月为法学院师生介绍了“莎姐”法律志愿服务的起源及发展历程,并播放了由中共重庆大渡口区委宣传部、重庆大渡口区检察院、重庆歌海影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联合拍摄的首部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电影——《莎姐日记》。该片以全新视角关注青少年这个群体,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随后,雷凯月向同学们介绍了“莎姐”青少年维权岗,阐明“莎姐”是重庆市大渡口区人民检察院于2004年创立的集未成年人司法保护、犯罪预防、心理矫治、帮扶挽救于一体的工作机制,并带领同学们参观了未成年讯(询)问室、“莎姐”工作室、“莎姐”谈心室。雷凯月谈到构建未成年人司法保护需整合“三支力量”、建立“三项机制”、实行“三方联动”,并详细介绍了“五+七”帮教模式、未成年人犯罪预防的“三贴近”、“三突出”、“三保障”等,让同学们深入地了解到如何帮扶犯罪的未成年人重回社会。
紧接着,大渡口区人民检察院检察五部主任、重庆大学法学院1999级优秀校友梅玫带领法学院师生走进会议室。梅玫检察官首先对法学院各位师生的到来表示了热烈欢迎,并为大家介绍了检察五部的基本情况。
刘淳老师就法学院的成立和发展历程作了简单介绍,并表达了希望通过本次调研就人才培养和实务部门实习方面加强法学院与大渡口区检察院之间的合作的意愿。
随后,陈国璋专委发言,他首先表达了对法学院各位师生到访的欢迎,并谈及了“莎姐”与法学院深厚的渊源。他指出实务部门的各项工作离不开理论的引导,未成年人检察工作属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这些工作离不开学术的支持,希望法学院能够给予学术理论支持。同时他强调随着未成年检察工作的深入拓展,法律的及时跟进很有必要,从批捕到起诉,更多的工作是对未成年人的心理矫正。并通过向同学们讲述一起未成年人公益诉讼的案例,就如何最大程度保障未成年人的网络权益,避免和消除网络生态中的不良因素作了简要阐述。
紧接着,自正法老师对梅玫检察官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赞赏,并强调法学院对校友工作的重视。随后谈到自己以前从事未检方面的工作和社区矫正工作的研究,他指出从最高人民检察院及领导人员的态度以及理论方面、学术研究方面来看,未检工作处于一种探索的阶段,仍有许多亮点可以挖掘,因此法学院与大渡口区检察院之间有非常大的合作和交流的空间。不仅如此,自正法老师还就审前羁押和审判后的监禁性措施适用和非监禁性措施适用的问题展开了讨论。梅玫表示对于非监禁性羁押做法只能探索适合自己区域的情况,对未成年人的犯罪需做到宽严相济,准确适用法律。她介绍目前未成年犯罪案件审前自动分流情况较好,对有监护人和无监护人的帮教采取不同的措施,有针对性地去进行个案帮教,但未成年人帮教仍存在些许问题。梅玫希望检察官在审后阶段和社区矫正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并期望与法学院有更深入的合作。
最后,在场的同学就交流与合作、未成年犯罪办理过程中所涉及到的程序问题和实体问题展开了提问,梅玫以及检察五部的检察官耐心地对此进行了解答,自正法老师也针对未成年人公益诉讼问题和检察五部检察官上述所提及的课题项目作了进一步探讨,并表示希望与大渡口区检察院建立实习基地,为人才培养搭建高水平平台。
至此,本次调研圆满结束。同学们纷纷表示通过这次调研,对大渡口区人民检察院“莎姐”的工作机制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并期待学院以后能够与大渡口区人民检察院有更加深入的交流合作,学习其丰富的实践经验,努力拓宽自身法律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