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生工作  >  特色活动  >  正文

“品阅经典,共话名作” ——法学院师生读书分享活动

作者: 编辑:李巧 审核人: 发布时间:2021-10-31 浏览量:


20211026日下午,由重庆大学法学院博知雅研读书会和法学院法学会共同举办的“品阅经典,共话名作”师生读书分享会活动于法学院107教室顺利举行。此次师生读书分享活动的阅读书目为哈金所著的长篇小说《等待》,活动邀请了法学院的苗文龙老师参与。


《等待》讲述了文化大革命期间军医孔林苦苦等待了十八年,终于能与结发妻子淑玉离婚。当他以为自己终于等到了期盼已久的自由恋爱时,却发现新式爱情并不像自己想象中那样美好,新的生活令他烦躁不堪,而传统婚姻也并非一无是处。他重新去探望发妻,却在那里找到了心底的平静。

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阅读了本书,并在活动中分享了各自的读后感。李俊如同学认为《等待》一书描述的是两位女性角色曼娜和淑玉思想上的觉醒过程,淑玉本性善良,既恪守着中华传统美德,又沿袭了封建思想的残余。曼娜受过教育且有一技之长,为人热情奔放,然而其悲剧的一生不禁让读者动容。作者对两位女性角色给予了深切的同情和理解,通过对两个女人性格和命运的描写寄托了对历史和人性的回望和思考。鄢雪同学认为《等待》中的主人公是特定时代背景下的悲剧符号,三位主人公的生活经历宛如一面镜子,折射出文革和改革开放前后时期特殊的社会风貌。刘清同学则对书中男主人公孔林的爱情观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她认为孔林并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什么。


紧接着,苗老师为同学们就本书的内容进行了大致的梳理,分享了自己的感悟,并对同学们在阅读中产生的问题进行了解答。在这一过程中,苗老师提出的以下几点观点,值得大家深思:

1. 对社会现象应在情境下理解,而不应以单一的思考方式去理解。《等待》一书中孔林、吴曼娜和淑玉都是在特定时代环境下做出了自己的选择,与故事里的人物一样,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选择和行为也会受到时代背景、社会环境和自我价值观的制约。所以,我们在对社会现象进行评价时也应在多元思维下进行。

2. 人是拥有意志自由的,但是能否通过自己的意志自由来构建理想社会是值得商榷的。

3. 人是自由的,但也会受到多种规则的约束,没有约束的自由是不存在的。

4. 文学作品和学术作品的功能是不一样的,文学作品可以让我们的心更加柔软,而学术作品更多地是带给我们理性的思考。

5. 淑玉活在以安定为目的的旧婚姻和生活目的的旧秩序下,求仁得仁;曼娜追求以幸福为目的的自由新秩序,但是好像并不如意。孔林夹在新旧秩序之间,变成被动者,也没有求得安定或幸福中的任何一种。

本期读书会在同学们精彩的讨论和思想碰撞中落下帷幕。在此次的读书分享会中,通过师生共同分享的形式一方面促进了思想的交流,激起学生思想共鸣,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同学间以及师生间的互动交流,增进了师生友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