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增强未成年人网络安全防护意识和法律自护能力,筑牢暑期安全防线,2025年7月1日,由沙坪坝区司法局、沙坪坝区妇女联合会、重庆大学“‘援’梦新时代”实践团联合主办的“筑牢安全屏障,法治守护青春”2025年暑期安全教育活动在石井坡街道光荣坡社区举办。活动通过典型案例警示、趣味互动游戏、沉浸式模拟法庭相结合的方式,为孩子们带来了一堂生动实用的法治实践课。

活动伊始,志愿者们精心选取了四个贴近青少年生活的真实案例进行剖析。针对网络交友诈骗,志愿者提醒小朋友们网络交友需谨慎,强调“核实身份、警惕转账”的重要性。面对网络欺凌问题,志愿者以“键盘侠”现象为例,通过提问互动引导小朋友们认识到网络欺凌的危害,鼓励小朋友在遇到欺凌时,要勇敢求助。围绕网络游戏陷阱,志愿者剖析了“免费皮肤”等虚假利诱手段,提醒大家切勿轻信非官方渠道信息。在个人信息保护环节,志愿者结合游戏场景,教育小朋友们在被陌生人询问父母姓名、住址等敏感信息时,必须坚决说“不”,守护隐私安全。
在轻松愉快的“你划我猜”游戏环节,台上的小朋友用生动的肢体语言比划,台下的小朋友们争相抢答法律词语。“法官”“禁止抽烟”等基础概念成为游戏题目,潜移默化间加深了孩子们对法律符号和关键词的理解与记忆。

在社区老师讲解暑期防溺水安全知识后,活动迎来高潮环节——“校园网聊陷阱”模拟法庭。志愿者组织小朋友们分别扮演审判长、原告、被告及诉讼代理人等角色,围绕“五年级学生小林被网友小美诈骗100元”的案例展开庭审。庭审中,“原告代理人”援引《民法典》第19条,指出未成年人转账行为无效;“被告代理人”则从未成年人的认知特点出发予以回应。经激烈辩论,“审判长”当庭宣判:小美行为构成诈骗但因未成年不承担刑事责任,需退还100元并书面道歉,同时要求双方今后遵守网络行为规范。通过沉浸式角色体验,孩子们直观理解了网络欺诈的法律后果、未成年人消费限制及维权途径。书记员总结警示道:“网络交往需诚实,大额转账要家长同意!”这场生动的法治实践课,在被告递交道歉信、双方握手言和的场景中圆满落幕。

本次“筑牢安全屏障,法治守护青春”主题教育活动,不仅系统普及了《未成年人保护法》、《网络安全法》及《民法典》等相关知识,更通过角色扮演的模拟法庭实践,让孩子们深刻理解了网络行为的法律边界、不当行为的法律后果以及遭遇侵害时的有效维权途径。重庆大学“‘援’梦新时代”实践团将持续深入社区,创新普法形式,为护航青少年健康成长、构建清朗安全的网络空间贡献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