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核心问题。学院在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宗旨,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过程中,结合法学专业特点,努力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教育,致力于培养适应新时代要求,能够为法治国家建设作出应有贡献的各类专门人才。近期学院将陆续推出老师在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方面的一些经验、人生感悟,促进教学相长,质量提升。
【系列报道五】
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我很喜欢和同学们打交道,从开始到现在始终如此!”侯老师满怀欣慰地说道,“教书是一份让人开心的工作”。正是这份喜爱推动着她开启了自已的教师生涯。1996年——重庆大学法学院恢复教学后一年,侯老师走上了三尺讲台,自此开启了她大学教师的职业生涯,这一站就是25年!我们有幸近距离地接触她,并了解她这段珍贵的经历。
谈到这25年的从教经历以及分享给年青师生的经验时,她不自觉得地道出这样的感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采访中,我们明显感觉到她并不想以“过来人”的语气与年轻学者以告诫,而是谦虚地说道,“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当老师时间长并不意味着我可以教后来者什么东西,很多年轻学者有自己的擅长,甚至超过我们的地方。”但她还是敞开心扉向我们述说了她对法学这个专业以及教师这个职业的感悟,“我唯一想说的就是我们这个专业的教学一定要跟实践相结合,一定要与时俱进,必须要花很多时间关注最新的立法动态、司法实践、热门案件以及社会热点问题,如果没有这一点,就很难做好这个专业教学。如果说有什么要分享的话,就是一定要接地气!高校一直被大家认为是象牙塔,有时候确实可能跟社会接触少一些,但作为教学来讲,你有很多方法可以不离开社会和实践,时刻保持跟社会和实践的联系和关注。空谈理论真的没有意义,我们在实践中遇到很多这样的例子,你拿着书本上的东西去实践中真的走不通,如果我们用这种方法去教学生会“走入歧途”,这样很多同学毕业之后就会觉得老师教的都没有用,老师教的都不是事实,我在学校里学的那一套和工作中那一套完全是两码事,这就会很糟糕。”
育人:引导而不是塑造
教师的天职是教书于育人,但如何教、如何育才是真正的学问。谈到教书育人这个话题,侯老师的观点令人肃然起敬。当我们抛出“如何把学生塑造得更好?”这样一个话题时。侯老师沉思了片刻,然后非常认真地说道,“我不喜欢谈‘塑造’这个词,我们大家都是人,是独立的个体,是有独立思想的,我没有任何权利去塑造别人,”她接着说,“我比较倾向‘点亮’这个词,这个是英文直译过来的,用中文不知道用什么词比较好,可能比较生硬,就是‘enlighten’,我希望引导你发现你自己内在的能量、资质、天赋,去完善自己,发展自己。某种意义上,‘激活’这个解释比较合适,我只能不断的给你展现一个世界,只是这个世界你之前没有看到没有想到,展现在你面前,然后你自己去选择,因为你是成年人、一个自由的个体,你有权利选择。”
侯老师还以亲身经历讲述了她对这种理念的践行。她饶有兴致地讲到,“我给研究生和本科生当导师,第一步都会问:‘你喜欢什么?你对什么感兴趣?你觉得你擅长什么?’”在侯老师看来,她工作的第一步就是要让学生认识自己、认清自己,找到自己内心深处的灵魂。如果她觉得学生的选择不错,便会鼓励他坚持走下去。当然,学生,尤其是本科生可能并不清楚自己想到什么。这时,侯老师便会鼓励学生去多多尝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认识自己的标尺,只有亲身体验了,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路。侯老师意味深长地说道,“这正是法科学生实习的意义所在,也是年轻人学习承担责任的过程。”
谈到这里,侯老师似乎更加兴致勃勃起来。她提出了一个与独立思维密切相关的一个观点是,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在这么多年的教学生涯中,让其颇为感触的一点是,大学生缺乏提出问题的意识与能力。对此,她采取了针对性方案,鼓励学生们尝试提出有意义的问题,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磨砺自己的法学思维。
Jessup:教学理念的诠释与践行
近年来,重庆大学法学院Jessup团队在全球国际法模拟法庭大赛上的优异成绩,使得它成为法学院乃至重庆大学的一张亮眼的名片,也让越来越多的师生更加了解和关心这个团队。但这一切的背后都离不开侯茜老师的辛勤付出。自2013-2014赛季正式带队以来,重大法学院Jessup团队获得四次国内赛一等奖、四项最佳辩手奖、二次进军国际赛并取得了好名次,等等。当我们提到这些荣耀时,她非常谦虚地将此归功于队员的努力以及前人打下的良好基础,包括杨署东老师、吴雪燕老师、张燕副书记等。但随着采访的继续深入,我们知道她对于这个团队是多么的重要。
“以竞赛的形式表达出来的一种教学”,这是侯老师对Jessup的认知。从Jessup的比赛规则来看,这样的定位是十分准确的。Jessup是由美国国际法学生联合会主办的全球顶级模拟法庭赛事,其举办的初衷就是锻炼学生的各项法律职业能力。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它被赋予了十分严格的参赛规则,其中一条就是不允许老师直接参与辩论手稿的准备工作,所有的资料搜集、案例分析、辩论策略的制定、辩论手稿的准备以及法庭辩论都由学生独立完成。显然,这对带队老师来说是一种考验,一种教学思维与教学方式的考验。如何在遵守规则又能实现赛事目的前提下,在赛场上展现重大法学院团队的风采?侯老师的答案就是放手,让学生努力经验所有的这些环节,把训练当成法庭实战,在训练中学习、在训练中成长。到这里我们才明白,带队Jessup正是她对自己教学理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另一种践行,这完美诠释了她对教学的理解与态度。
“比赛是为了锻炼学生,”她娓娓地说道,“这也正是我们参赛的首要目的,学院、学校的荣誉可能还在其次。”从结果主义的视角来审视这些话及其背后的思想,我们可能体会更加深刻。摆在我们面前的是这样一个事实,即所有参与Jessup的同学都得到了成长,包括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文献检索能力、口头表达能力、风度、气质等都得到了明显的提升,这都在他们的职业道路上得到了体现。所以她意味深长地说道,“这就达到了我们所谓教书育人的目的”。在与侯老师的交谈过程中,我们了解到,队员赵超就曾对她感慨过,“实际上花这么大的力气,我们最后得到的收益最大,队员得到的收益最大,因为我们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很好的训练。”
在采访的最后,我们向侯老师询问了成为一名Jessup队员的条件与要求,她也热情地给了我们许多建议:一是英文要足够好,因为这个比赛是全英文比赛,所有文献都是英文,书写出来的诉状全部要英文写,上场后全部是英文辩论;二是要锻炼过硬的应变素质,因为法官可能随时打断你的辩论,并提出他的疑问,这就需要队员在必要时能及时调整策略。当然,侯老师最后寄语法学院学生:一定要多读书!
【人物简介】侯茜,博士,重庆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法理学和国际法专业导师,重庆大学JESSUP辩论队指导老师。先后在《现代法学》《社会科学家》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数篇。获评重庆大学本科教学网上评教课堂教学效果评价全校前50名、全国法律硕士教育优秀教师等。